钟敬文(1903—2002),原名谭宗,一字静闻。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。
1926年夏:来到广州 在岭南大学工作、学习。这一年他整理的第一本故事集《民间趣事》在北平北新书局出版。
1927年秋:经顾颉刚介绍,入中山大学,担任中文系助教并教授预科国文。他协助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——民俗学会。
1928年夏:应朋友刘大白之邀,到了杭州。在杭州,他热心于散文、小品的写作,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。还成立了“中国民俗学会”。
1934年春:与夫人陈秋帆一道东渡日本深造。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研究院学习。
1936年夏:从日本回到了杭州,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民俗学、民间文学事业。
1949年5月:到北京参加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。8月,应北京师范大学校委会主席、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之聘,就任北师大中文系教授,并兼任北京大学、辅仁大学教授。
1953年: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招收民俗学专业和方向的研究生,并于1955年创立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。
1979年:邀约顾颉刚、容肇祖、杨堃、杨成志、白寿彝、罗致平等七位著名学者联名倡议恢复民俗学的学术地位,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术机构。
1983年:中国民俗学会成立,当选为理事长。
1984年:被推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后 便领导组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。
1999年:推出了《建立中国民俗学派》的理论新著 提出了建立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新主张。
2001年11月22日: 由钟敬文先生发起、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举办的“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”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。
2002年1月10日:零时1分在北京友谊医院不幸逝世,享年100岁。